我好像本来就不是安分的人,生活越平淡,越想折腾出点动静来。
两个社团传来消息,我先后被任命为爱心社的文工部部长和自强社的宣传部部长,让人哭笑不得。
虽然渴望的支教一直遥遥无期,但随着两个“部长”级职务加身,我感觉应该快了。
毕竟,我想去支教,在乎的是体验。但在一些社团干部眼里,支教经历却是资历和优势,在评优、考研和保研中,意义重大。
一次学院例会上,听到一个情况:03级有一位叫王贤丽的学姐摔伤了膝盖,由于家庭贫困,没有好好治疗,导致伤情恶化。虽然在体育学院钱书记的帮助下做了手术,但她已经不再适合体育专业了,可是转专业的事情却一直没有落实。
散会后,我找到知情的师哥师姐,提出了要给王贤丽搞一次募捐,得到了几位学长的支持。征求了当事人意见后,一个临时的工作小组随即成立。我自告奋勇地担任了活动策划和前期宣传。
晚上,正在宿舍为募捐活动写策划,有人来找。
进来的是班上报名来得最晚的同学,大家都叫他老卢。
“今天让各班选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,我就来问问这个事情……”说完,他拿出一张贫困证明,有些不好意思的红了脸。
我回忆了下通知要求说道:“这个你先收好,回头填一份正式的助学申请书送到学院,把证明附上就行了。”
“那……能弄上不?”
“这个要看学院的决定,你先把申请交上去吧。”
“那能行,你先忙,不打扰了。”老卢起身要走的时候又说了一句:“那就麻烦你在学院帮我多说几句好话。”
拍了拍老卢的肩膀,“我能说啥好话,到时候要是问你的情况,我如实说就是了。”
老卢刚走,班上的哈晓松也来了,也是问如何申请贫困补助的事儿……
待到募捐的策划书写完,相继有十几名同学拿着各式各样的贫困证明来找。
第二天早上,我拿着活动策划去找辅导员李彦。
李彦半靠半躺地倚着办公室的椅子,拿起策划书漫不经心地看着。可能是忘了弹烟灰,夹在手指间香烟,烟灰比烟屁股都长。
看完策划,他一脸深沉,“回头我们再研究研究,你先回去吧。”
下午,李彦打来电话,说主管学生工作的钱书记要我去一趟。
匆匆赶到,才知道李彦把策划拿去给书记请示,得到了书记的同意。
到第二天,我拿到了经校团委、保卫处批准的活动申请表。随后,马上联系临时工作小组,开始准备宣传资料、展板、音响设备。
周三下午,一份介绍王贤丽病情及困境的宣传海报和一封题为《为了我们的姐妹不再流泪》的倡议书出现在了宁大校本部几乎所有可以贴东西的地方,颇具感召力的文字一时间让王贤丽的名字传遍了整个校园。
经过大家的努力,募捐活动顺利地组织了起来。
现场引来好多同学驻足观望并慷慨解囊。到中午吃饭的时候,活动达到了高潮。许多只举着钞票的手,像鸽子一样在捐款箱上飞舞着……
张爽在这时过来了,他把手里提的一袋包子递了过来。
“你早点都还没吃呢吧?忙了一上午了!说着,他从兜里掏出几张5元面值的钞票,又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一张100的塞到我的手中,“这是寝室哥儿几个的心意,你拿给那丫头吧!”
把钱投进捐款箱,拿出手机看时间,发现有条未接来电,是学院办公室中午打来的。
“李老师,中午一直在募捐现场,音乐声音比较大,电话没听着……”
“尽找理由!”李彦粗暴地打断了我的解释。“让你提供一份吃饭穿衣比较简朴的学生名单,你连电话都不接,你牌子大得很?”
“那现在还来得及吗?”
“不用了,我们和书记已经把名单确定下来了!”
放下电话,我寻摸着:李彦说的“名单”,应该就是给贫困补助的候选人了,那么多打贫困助学金主意的人,让我提供名单,不是得罪人吗?
但我还是有些担心:不知道李研定下的人里边,有没有老卢?
募捐现场,一个叫孙晴的女生找到我。孙晴是校报的编辑,记者团纳新的时候我见过她。
我把活动的情况给孙晴做了介绍,还提出了特别希望她帮忙,通过媒体的力量促成王贤丽转专业的想法。
活动快接近尾声的时候,有一个拄着拐杖的女生走了过来,把2元钱投进了捐款箱。
这让我触动很大,迅速跑过去,追上了她。
经询问,得知她是外国语学院的大三学生,叫马海燕。她的性格有些腼腆,说话间,清秀的脸庞不时泛起一缕缕红晕。和她寒暄了几句,并留下了她的电话。
“班长,是不是瞄上那个女生了?”见我回来,柳扬向打趣道。
“怎么,不行吗?”
“咋不行呢?人家长得那么漂亮!”
“就是,人好心也好!哪像你,一看就不像好人。”
柳扬正要追着我打,李彦来了。大家站成一排,有些表演成分地齐声道:“为了我们的姐妹不再流泪,李老师,请献点爱心吧!”
他不为所动地冲我招了招手,嘱咐活动结束后要把钱一定弄清楚了,还有就是不要把钱不声不响地给王贤丽,最好搞个什么仪式,宣传一下体。
李彦走后,我打电话给白正龙,请他来给善款清点做一下公证。
我最终没有遵照李彦“搞个仪式,宣传一下”的嘱咐,只是隔窗把现金递给了王贤丽……
第二天,一篇题为《意外受伤,贫困女大学生遭不幸;爱满人间,宁大学生踊跃来捐款》的新闻发表在了《宁夏日报》和《银川晚报》上。报道了这次募捐活动,并对王贤丽的情况作了介绍,呼吁尽快给她转专业,让她早日投入到新的学习和生活中。
恰逢宁夏妇联“关爱女孩”活动启动。王贤丽的情况引起了妇联的注意。消息很快传到宁大,仅过了两天,王贤丽就顺利地转到了资源环境学院,作为04级的一名学生,开始了她新的学习生活。
得知这一消息,我打电话给孙晴,提出要请她吃饭,但被客气地拒绝了。
我不知道的是,随着两次募捐活动、王贤丽转专业和“天然乳胶制品”销售事件,我在学校隐隐的已经名声鹊起了。